安诗曼除湿机厂家

行业新闻
一种电柜除湿器的制作方法
栏目:行业新闻 时间:2023-01-11 18:36:3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除湿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电柜除湿器。背景技术:2.电柜除湿器的基本原理是冷却空气使其温度低于露点温度二析出所含水蒸气,冷凝产生的水分排出。常用的电柜除湿器通常包括壳体和换热装置,外部气流进入壳体中,通过和换热装置的热交换降温冷凝,例如公告号为cnu、cnu的电柜除湿器相关专利都应用了这一原理。但是,现有的电柜除湿器受到体积限制,气流与换热器接触的换热时间和面积有限,从而导致除湿效果不佳。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延长气流的流动路径,提升冷凝除湿效果的电柜除湿器。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柜除湿器,包括壳体和换热装置,换热装置设置在壳体中,所述壳体内设有进气管和导流通道,进气管两端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设置在壳体内的出气腔中,进气管贯穿换热装置,所述导流通道通过通孔与出气腔连通,导流通道包括隔板,多块隔板平行设置,隔板与壳体内壁之间具有通道口,通道口交错设置,所述导流通道环绕换热装置设置,所述壳体设有排气口和出水口,排气口位于壳体顶部且与导流通道连通,出水口位于壳体底部且与导流通道连通。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片,多块换热片间隔设置,进气管穿过换热片。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板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壳体连接,第二端面与壳体之间形成通道口。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换热片的高度。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气管包括直管和弯管,直管平行于壳体轴线设置,弯管设置在直管一端,进气口设置在弯管上且位于壳体上方。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方设有排气管,排气管和排气口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柜除湿器能够延长气流的流动路径,增加气流与换热器的接触时间和面积,从而提升除湿效率。附图说明1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柜除湿器的示意图。1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柜除湿器的截面图。1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14.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1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电柜除湿器包括壳体1和换热装置2,换热装置2设置在壳体1中。所述壳体1内设有进气管3和导流通道4,进气管3两端具有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出气口32设置在壳体1内的出气腔11中,进气管3贯穿换热装置2。所述导流通道4通过通孔5与出气腔11连通,导流通道4包括隔板41,多块隔板41平行设置,隔板41与壳体1内壁之间具有通道口42,通道口42交错设置。所述导流通道4环绕换热装置2设置,所述壳体1设有排气口12和出水口13,排气口12位于壳体顶部且与导流通道4连通,出水口13位于壳体底部且与导流通道4连通。上述技术方案中,气体通过进气管3的进气口31进入壳体中,进气管3内的气体与换热装置2进行热交换,实现降温冷凝;气体由出气口32进入出气腔11后,调转方向通过通孔5进入导流通道4,气流在导流通道内螺旋运动,使得气体能够与换热装置充分接触实现降温冷凝,最后气体通过排气口12排出壳体。通过设置出水口13,使得冷凝产生的水能够通过出水口排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延长气体的流动路径,增加与换热装置的接触时间,提升冷凝效果。16.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2包括换热片21,多块换热片21间隔设置,进气管穿过换热片。换热器的冷凝管22穿设在换热片21中,冷凝管22中设置冷却液,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气流的接触面积,实现快速降温。所述冷凝管22具有进液口221和出液口222,从而与外部冷凝液供应装置连通,冷凝液供应装置可采用现有的冷凝液循环供应装置。17.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41包括第一端面411和第二端面412,第一端面411与壳体1连接,第二端面412与壳体1之间形成通道口4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气体能够从通道口流过,实现气体螺旋流动,本实施例的第一端面为弧形,第二端面为平面。1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面41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换热片21的高度,从而避免换热片过高影响气体在导流通道内流动。19.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包括直管33和弯管34,直管33平行于壳体1轴线设置,弯管34设置在直管33一端,进气口31设置在弯管34上且位于壳体1上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气流能够竖直进入进气管3并转换方向水平在直管33中流动。20.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上方设有排气管6,排气管6和排气口12之间通过连接管7连通,从而使得排气管6能够与进气口12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干扰。21.本实施例的一种电柜除湿器能够延长气流的流动路径,增加气流与换热器的接触时间和面积,从而提升除湿效率。22.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