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和除湿机。背景技术:2.换热器是实现冷热流体间热量传递的设备。为提高传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强化传热技术是换热器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借助翅片作为延展面来增大换热面积,是强化传热技术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其中,应用较普遍的为管翅式换热器。然而,现有的管翅式换热器的结构不合理,导致换热效率很低。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器,旨在优化换热器的结构,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换热器包括;5.固定边板;以及6.多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设置为管翅式结构,所述换热单元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边板,且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在所述进风侧和所述出风侧的分布方向上间隔分布。7.可选地,相邻两所述换热单元的冷媒流道相连通,以使多个所述换热单元的冷媒流道相串联。8.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设于所述出风侧所在侧的所述换热单元,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进风侧所在侧的所述换热单元。9.可选地,在所述进风侧和所述出风侧的分布方向上,所述换热单元设有一列或多列冷媒管。10.可选地,所述换热单元的个数为2至6个。11.可选地,所述固定边板设有两个,所述换热单元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不同的所述固定边板。12.可选地,一所述固定边板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另一所述固定边板的材质为塑料材质。13.可选地,所述固定边板设有一个,每一所述换热单元均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边板,另一端通过扎带绑缚固定于相邻的所述换热单元。14.可选地,所述固定边板的材质为金属材质。1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包括:16.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17.蒸发器,设于所述风道;以及18.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为前述的换热器,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风道,并位于所述蒸发器的背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且所述进风侧对应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出风侧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1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进风侧和出风侧的分布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换热单元,使得相邻的换热单元的翅片之间具有间隙,从而隔绝了相邻的换热单元之间的热传导,有利于保障靠近冷媒进口的冷媒管及翅片与进风侧的空气之间的温差,从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换热单元的端部与固定边板相固定,使得相邻的换热单元之间能够稳定地保有间隙。附图说明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实施例的主视图;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实施例的侧视图;23.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实施例的俯视图;25.图5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一实施例的剖视图。26.附图标号说明:2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1进风侧320翅片102出风侧10机壳103冷媒进口11进风口104冷媒出口12出风口200固定边板13风道300换热单元20蒸发器310冷媒管30冷凝器2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30.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31.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32.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3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3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换热器具有相对的进风侧101和出风侧102,所述换热器包括固定边板200和多个换热单元300,所述换热单元300设置为管翅式结构,所述换热单元300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边板200,且多个所述换热单元300在所述进风侧101和所述出风侧102的分布方向上间隔分布。35.可以理解,管翅式换热器包括冷媒管和套设于冷媒管外的翅片,现有的管翅式换热器为整体式结构,也即在进风侧和出风侧的分布方向上,各翅片均呈连续结构,并且,在进风侧和出风侧的分布方向上分布有多列冷媒管,由于冷媒流经不同列的冷媒管的顺序有先后,使得不同列的冷媒管之间具有温度差,而不同列的冷媒管能通过连续结构的翅片换热,降低了靠近冷媒进口的冷媒管及翅片与进风侧的空气之间的温差,导致空气与翅片的换热效果不好。3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进风侧101和出风侧102的分布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换热单元300,使得相邻的换热单元300的翅片320之间具有间隙,从而隔绝了相邻的换热单元300之间的热传导,有利于保障靠近冷媒进口103的冷媒管310及翅片320与进风侧101的空气之间的温差,从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换热单元300的端部与固定边板200相固定,使得相邻的换热单元300之间能够稳定地保有间隙。3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换热单元300的冷媒流道相连通,以使多个所述换热单元300的冷媒流道相串联。如此,各换热单元300之间都具有温差,在空气流经不同的换热单元300时,能够发生不同程度的换热,有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多个换热单元300的冷媒流道相并联。3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具有冷媒进口103和冷媒出口104,所述冷媒进口103设于所述出风侧102所在侧的所述换热单元300,所述冷媒出口104设于所述进风侧101所在侧的所述换热单元300。如此,多个换热单元300和进风侧101的空气之间的温差在自进风侧101至出风侧102的方向上逐一增大,有利于实现空气的逐级变温,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最大化。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媒进口103和冷媒出口104也可以设于其他换热单元300上。39.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300的个数为2至6个。可以理解,换热单元300的个数过多,将导致换热器的加工工序及装配工序更繁琐,不利于换热器的生产。本实施例中,换热单元300的个数设置为2至6个,能够便于换热单元300的生产以及换热单元300与固定边板200的装配,有利于保障换热器的生产效率。4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进风侧101和所述出风侧102的分布方向上,所述换热单元300设有一列或多列冷媒管310。可以理解,当换热单元300设有一列冷媒管310时,换热单元300的温度分布能够更均匀,更有利于其与空气的换热,然而,换热器需要布置一定量的冷媒管310,以保障换热器的换热量,在换热器要求的换热量比较大时,若一换热单元300仅设置一排冷媒管310,将有可能导致换热器需要设置的换热单元300的个数过多,或者一列冷媒管310具有多个折弯段,这将使得换热单元300的尺寸过大,此时,可在换热单元300上设置多列冷媒管310,以优化换热器的结构布局,其中,为保障单一的换热单元300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一换热单元300上设置的冷媒管310的列数以2列为宜。4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边板200设有两个,所述换热单元30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不同的所述固定边板200。如此,能够使得换热单元300的两端均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以提升换热器的结构稳定性,使得相邻的换热单元300之间能够更稳定地保有间隙。4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一所述固定边板200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另一所述固定边板200的材质为塑料材质。可以理解,金属的结构强度及耐老化性能较塑料更优,但金属的导热性能也优于塑料。本实施例中,一个固定边板200采用金属制成,一个固定边板200采用塑料制成,在对换热单元300能够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的同时,还能减小不同的换热单元300通过固定边板200传导的热量,以保障各换热单元300之间的温差。并且,金属材质的固定边板200加工方便,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塑料材质的固定边板200同样加工方便,能够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有利于保障换热器的生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将两固定边板200的材质均设置为金属材质,并在固定边板200和换热单元300的端部之间设置隔热材料,以削弱不同的换热单元300之间的热传导。4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边板200设有一个,每一所述换热单元300均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边板200,另一端通过扎带绑缚固定于相邻的所述换热单元300。具体而言,扎带通过绑缚于相邻两换热单元300的冷媒管310,而使多个换热单元300的端部相对固定。本实施例中,换热单元300的两端都能被可靠固定,且换热单元300的热量几乎不会经扎带向相邻的换热单元300传导,有利于保障各换热单元300之间的温差。4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边板200的材质为金属材质,金属的结构强度及耐老化性能高,有利于保障多个换热单元300的稳定连接,以保障换热器的结构稳定性。并且,金属材质的固定边板200加工方便,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有利于保障换热器的生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边板的材质也可以是塑料材质。4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如图5所示,该除湿机包括:46.机壳10,所述机壳10设有进风口11、出风口12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风道13;47.蒸发器20,设于所述风道13;以及48.冷凝器30,所述冷凝器30为前述的换热器,所述冷凝器30设于所述风道13,并位于所述蒸发器20的背离所述进风口11的一侧,且所述进风侧101对应所述进风口11设置,所述出风侧102对应所述出风口12设置。49.该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除湿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并且,经对除湿机的进行对照实验验证,由于采用了该换热器作为冷凝器30,使得冷凝器30在不同工况下的能效系数较现有技术的冷凝器30至少提升约6.5%以上。另外,在除湿机中,冷凝器30的相邻两换热单元300之间的间隙以8mm至15mm为宜。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