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诗曼除湿机厂家

行业新闻
一种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栏目:行业新闻 时间:2023-01-15 14:37:22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除湿鼓风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脱湿鼓风是去除高炉鼓风中的水分,使高炉鼓风机进入空气的湿度降低到最佳操作所要求的数值并保持稳定的技术,也即所谓的恒温度鼓风。脱湿鼓风工艺流程有气路、冷水、冷却水三大系统流程。气路系统利用空气过滤器,除去灰尘后进入脱湿器,高温高湿空气在脱湿器重进行热交换,降温脱湿后进入鼓风机。冷水系统从冷冻机出来温度较低的冷水进入脱湿器的冷却器与进入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冷水被空气加热升温至12℃左右,再由冷水泵送到冷冻机内,制冷后送出低温水,循环使用。冷却水系统冷却水有外部集中循环冷却水系统送至冷冻机内,在冷凝器升温后再回到外部集中循环冷却水系统,循环使用。很多钢铁厂在进行产能置换时,小高炉拆除后新建大高炉,新建大高炉同时通常都会按照原有场地置换配套机房和除湿系统等。脱湿装置按原理分,主要有两种形式:(1)脱湿剂脱湿法:用氯化锂做脱湿剂,吸收空气水分。吸水后的氯化锂可以加热再生,循环使用。但再生脱湿剂需要消耗热量;同时,吸附脱湿过程会使鼓风潜热变为显热,使高炉鼓风机吸入空气温度升高,导致其功率消耗增加。显然,脱湿与鼓风机联合系统的能耗,要比不脱湿的单独鼓风机能耗高得多。脱湿剂脱湿法又有干式和湿式之分,干式氯化锂脱湿法管理比较复杂;湿式氯化锂脱湿法对鼓风机叶片有强烈腐蚀作用。(2)冷却脱湿法:用制冷的方法使鼓风水分降温凝结而脱湿。冷却脱湿法技术比较成熟,需配备大型制冷机组,投资大,运行耗电量也较大。近几年也有人在搞吸收式制冷机组冷却脱湿法,由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最低制冷温度较高,脱湿度可能不太理想,需其它设备配合作进一步脱湿处理,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另外,还有联合脱湿法(冷却法+脱湿剂法),可将鼓风湿度脱得很低,但能耗大,运行维护、管理均较复杂。

  目前各大钢铁厂扩建,在原厂区增加高炉产量,故而高炉加大,燃烧量增加,所需燃烧焦炭必然增多,所以在节能、降低焦炭成本考虑对高炉进风除湿,所以附属除湿系统要增大;高炉扩建所需除湿系统增大而导致原有空间狭小不足,故设计除湿机组表冷器除湿段特殊排布,既能满足除湿量,又可以安装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安装结构,旨在解决有限场地空间内增大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无法安装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安装结构,包括整机箱体、前后交错排列安装在所述整机箱体内的两个以上的表冷器,对应每一表冷器分别设置有风道,通过所述风道使得表冷器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整机箱体两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整机箱体内设置有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所述第一表冷器和所述第二表冷器交错排列设置在所述整机箱体内,对应所述第一表冷器的前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对应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后端设置有第二风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前端设置有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冷器的前端设置有偶第一均流板,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均流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冷器的后端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后端设置有均流混风板,所述均流混风板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对应所述第一表冷器和所述第二表冷器设置有排水底盘。

  可选的,所述第一表冷器和所述第二表冷器是铜串铝表冷器。铜串铝表冷器可以是现有的铜串铝翅片表冷器,利用热交换媒介(氟利昂等)在铜管和散热翅片之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翅片分为波浪型与曲折型两种,高精度冲模经二次翻边冲制而成。接触面积大,增强翅片强度,及空气扰流效果,铝材质采用含铝纯度达99.97%左右,排管亦为高纯度无缝紫铜管,纯度99%以上,总体耐用,不易破裂腐蚀。

  其中,除湿机组除湿段是鼓风除湿系统主要功能段,通过冷站机房提供的冷媒通过除湿机组的表冷器,将通过的气流中水蒸气分离,除湿量根据表冷器大小计算,如果除湿量变大,表冷器也随之增大,在原有的除湿机组增大表冷器,通过表冷器交错排布,将增大表冷器分为两段,前后排布,使得气流通过除湿机组得到更大的除湿面积,达到设计除湿量标准,为使气流通过异性排布表冷器均匀,在每组表冷器前安装均流下板,并在最终出风口前混合段混合,达到出风量均匀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将表冷器交错排布,在安装空间有限时,通过前后排布表冷器达到节省高度空间并满足除湿功能;本技术方案的表冷器安装排布比起常规单组表冷器安装方式,高度空间至少节省一倍以上;另外,除湿机组增加均流版和混风段,使气流均匀通过除湿机组,除湿机组检修时,无需全部关闭鼓风系统,可以按模块分步检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整机箱体,2-进风口,3-出风口,4-第一过滤器,5-第一风道,6-第一均流板,7-第一表冷器,8-第二过滤器,9-第二均流板,10-第二表冷器,11-第二风道,12-均流混风板,13-排水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安装结构,包括整机箱体1、前后交错排列安装在所述整机箱体1内的两个以上的表冷器,对应每一表冷器分别设置有风道,通过所述风道使得表冷器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整机箱体两端的进风口2和出风口3连通。

  具体的,所述整机箱体1内设置有第一表冷器7和第二表冷器10,所述第一表冷器7和所述第二表冷器10交错排列设置在所述整机箱体1内,对应所述第一表冷器7的前端设置有第一风道5,对应所述第二表冷器10的后端设置有第二风道11。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5前端设置有第一过滤器4,所述第二表冷器10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过滤器8,所述第一过滤器4和所述第二过滤器10与所述进风口2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表冷器7的前端设置有偶第一均流板6,所述第二表冷器10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均流板9。

  其中,所述第一表冷器7的后端和所述第二风道11的后端设置有均流混风板9,所述均流混风板9与所述出风口3连通。

  其中,对应所述第一表冷器7和所述第二表冷器10设置有排水底盘13。

  可选的,所述第一表冷器7和所述第二表冷器10是铜串铝表冷器。铜串铝表冷器可以是现有的铜串铝翅片表冷器,利用热交换媒介(氟利昂等)在铜管和散热翅片之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翅片分为波浪型与曲折型两种,高精度冲模经二次翻边冲制而成。接触面积大,增强翅片强度,及空气扰流效果,铝材质采用含铝纯度达99.97%左右,排管亦为高纯度无缝紫铜管,纯度99%以上,总体耐用,不易破裂腐蚀。

  以某钢厂改造高炉系统为例,由于高炉增产,增大鼓风机风量,同时除湿机组除湿量也要增加,鼓风机风口高度为原风口位置,并且原厂地空间不能扩建,在该条件下除湿机组增大除湿量,需要加大表冷器换热除湿面积,采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使得风量和除湿量满足设计要求。

  在除湿机组除湿段制作异型表冷器安装,前后排布表冷器,在每组表冷器前设置均流孔板,在出风口前设置混风段,将通过两组表冷器风量汇合,节省了高度空间,气流能均匀通过除湿机组,将空气中水蒸气除掉,达到设计要求对空气的除湿量。

  具体的,气流方向从左向右,室外空气先由第一过滤器过滤,再通过第一风道送至第一表冷器,通过第一均流板一将风速降速≤1m/s,使气流均匀慢速通过第一表冷器,一方面为了使除湿效果充分,第二是防止冷凝水飞溅;同理室外空气通过第二过滤器过滤后,进入第二均流板和第二表冷器降速除湿,之后经过第二风道送至均流混风板,与通过第一表冷器的干空气在均流混风段混合,由送风口送出。两组表冷器在同一除湿机组里,空气在两组通道和表冷器中过滤除湿,最后在混风段汇集送风。

  当气流通过前后排布表冷器时,除湿面积不变。

  当气流通过表冷器时风速≤1m/s,不影响除湿效果,并且防止冷凝水飞溅。

  通过计算出进风和出风的工况状态点,和风量风速,确定表冷器迎风面积大小,并且在有限空间范围内将表冷器一分为二,前后排布,共用一组脱水盘,另有明确的限定初始机组尺寸范围,在空间有限时才有具体意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炉除湿机组表冷器安装结构,通过将表冷器交错排布,在安装空间有限时,通过前后排布表冷器达到节省高度空间并满足除湿功能;本技术方案的表冷器安装排布比起常规单组表冷器安装方式,高度空间至少节省一倍以上;另外,除湿机组增加均流版和混风段,使气流均匀通过除湿机组,除湿机组检修时,无需全部关闭鼓风系统,可以按模块分步检修。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排”、“列”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连”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文标签: